2006年聚赢盘,国家卫健委收到了一个特别的倡议书,内容是建议中医应该退出中国的医疗体系。提出这个建议的不是普通人,而是中南大学哲学系的教授张功耀——一位资深的学者。
张功耀虽然学的是哲学,与医学并无太多关系,但他不仅向卫健委提出了这个提议,还频繁演讲游说,甚至试图发动万人签名,彻底取消中医。后来,在一次访问南大的讲座中,张功耀公开质疑中医的有效性,并极力赞扬西医的精准科学。这种言论引发了广泛争议,许多南大的老教授都愤怒离场。
张功耀为何如此抵制中医?他到底有什么依据证明中医不如西医?在一次采访中,张功耀自信地提到,他曾问中医学院的师生三个问题:第一,中医学院的校医务室是以中医为主还是西医为主?第二,中医学院的师生生病时,首选西医还是中医?第三,当家人需要手术时,是否愿意选择中医的“针刺麻醉”?他的意思是,连中医的从业者都不愿意完全依赖中医,证明中医的效果是有限的。
展开剩余84%张功耀对中医有着强烈的不满,他认为中医是古代文人为了治病而编造的一种“骗局”,充满了迷信和不科学。他指出中医存在的几个问题:一是虚假装模做样,欺骗百姓;二是使用不明物质,甚至是毒物来治病;三是为了追求快速效果,不顾科学依据,反而给患者带来伤害。
他在表达这些观点时,情绪十分激动,甚至宣称希望在科学的冲击下,传统中医的“糟粕”彻底崩塌。这些言论在网上引发了激烈的讨论,很多网友批评他是“中华民族的败类”。然而,张功耀对此不以为然,他坚持自己是一位真正的爱国者,认为不该把爱国作为借口去做营私舞弊的事情。
尽管言辞激烈,张功耀并没有提供任何实质性证据来证明中医的无效。他也没有解释为什么这种“伪科学”的中医,能够在中国的历史中延续几千年,成为国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关于他建议的“告别中医”,张功耀做出了澄清。他表示,并不是要彻底废除中医,而是希望中医退出国家的医疗体系,仍可以在民间存在,但不再占用国家资源。他强调,像《黄帝内经》和《扁鹊难经》中的治疗理论应彻底清除,但在没有伤害病人的前提下,可以把中医作为应急选择或最后选择。
有记者提问他,作为一名哲学教授,是否有怀疑自己在医学方面的发言能力?张功耀自信地回答:“从1973年开始,我就学习中医,妻子是医学院毕业的,我早在80年代就读了很多中医著作,我有充分的理由和信息谈论中医。”
他总结了中医的特点,认为中医用医者的“感觉”来证明真理,用直觉去判断外部世界,并试图通过玄秘的方式来避免经验的检验。比如他说,“补气”或“心”这些概念,中医书中有七种不同的解释,无法直接与实践对接,显得模糊不清,但却冒充科学。
但张功耀的观点与很多中国人对中医的理解相左。在中国流传的许多谚语中,都能看到中医的影子。例如“冬吃萝卜夏吃姜”,这不仅仅是一句口头传说聚赢盘,背后是有科学依据的。在寒冷的冬季,萝卜能够帮助消食除胀,清热解腻。而在炎热的夏季,生姜可以温胃健脾,预防胃寒引发的不适。
这个例子反映了古人通过食疗来预防疾病,早在病症出现之前就采取措施,而这正是中医的智慧之一。
另外,古代名医扁鹊的故事也说明了中医的独特之处。在春秋时期,扁鹊通过简单的望诊,就能准确判断蔡桓公的病情发展。这种“望”的诊断方法,与西医的按部就班检查有所不同。西医通常依靠仪器和分科诊治,针对具体部位治疗,但若病因复杂,往往需要多个科室的检查和治疗。而中医则强调整体观念,不论哪里不舒服,都会全面检查,并且可以同时开方治疗多个问题。
虽然西医在快速治疗方面具有优势,尤其是像阑尾炎等急症,手术后的效果立竿见影,但在慢性病、脾胃虚弱等疾病的治疗上,中医则更有优势。
总体来说,西医以其科学精准和快速反应立足,而中医则以整体性、温和性广受青睐。两者各有所长,没有绝对的优劣。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才是最关键的。
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逐步完善了法律制度,规范医药行业。所有药品都必须经过严格审批,确保合规。然而,中医有一大特点,就是因病开方,根据个人的不同病情调整药方,而这种个性化治疗方式与药品备案制度存在冲突,导致很多中药难以备案。
虽然中医的特点让药品备案过程更加复杂,但随着医疗体制的发展,未来这一问题有望得到解决。
张功耀曾说,中医没有科学证据支持,令人不禁疑问: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,难道没有什么西医的时候,我们的祖先用的就是中医?难道中医不是这个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吗?科技和文明的发展是让中医逐步改进,而不是成为诋毁它的理由。
中医不仅仅是一种治疗方式,它包含了我国几千年来的文化智慧,是我们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。西医当然有它的优势,但作为中国人,我们应该为自己的传统文化感到自豪。如果连我们自己都不承认中医,那又有谁会站出来为它辩护呢?
发布于:天津市金鼎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